傅中望 官方网站

http://fuzhongwang.zxart.cn/

傅中望

傅中望

粉丝:370513

作品总数:10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傅中望 1956年1月生于湖北武汉。湖北黄陂人。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雕塑专业,同年在湖北省博物馆从事古代艺术品修复与陈列工作。1984年任职湖北省美术院雕塑创作研究室。曾任湖北省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傅中望及其家事

    最近,长江图书出版集团在武昌举行成立典礼仪式时,一座毕升的雕塑出现在人们眼前。这座塑像的创作者傅中望为江城武汉献上了不少作品,他对生长于斯的城
市有着很深的感情。
    
    家族回眸

     追溯傅中望的人生轨迹不能不先从他爷爷说起。

     傅中望的爷爷傅世泰1900年生于黄陂县研子岗傅家大湾,在"荒年饿不死手艺人"的思想支配下,自幼学木工,他学习的是房屋营造。在当地建民居、庙宇、祠堂是一把好手,还能雕梁画栋。1938年日本侵略者打到黄陂,他被抓进日本人办的工厂做工,由于工钱难以养家糊口,曾伙同其他中国劳工偷日本工厂的钉子。1944年,日本人想拉劳工当炮灰,44岁的傅世泰也被装上去军营的汽车。他想,当炮灰必死无疑,还不如找条活路。于是行车途中跳了车,此次跳车虽然逃脱了当炮灰的命运,却摔成骨折,落得终生残疾。

     成了跛子的傅世泰还不能放弃维持生活的手艺,由于腿脚不方便,他专司木工的掌墨。日本投降后,他到汉口一家营造厂做工,由于没有栖身之地,不得不到单洞门西民街一位同乡开的染坊借宿,滚地铺睡觉。

     傅世泰1974年因食道癌去世,终年74。生前膝下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是1924年出生的傅昌溪,二儿子是1932年出生的傅昌鹏,昌溪继承父业当了木匠,昌鹏选择了做裁缝的手艺。这学裁缝的傅昌鹏就是傅中望的父亲。

     无师自通

     武汉解放后,傅昌鹏考进了3506被服厂。1950年回乡完婚,之后离开3506到汉口服装厂,再也没有挪窝。别看他是个做衣服的,却天生聪慧,不仅喜欢画画,还喜欢吹拉弹唱;是工厂服装设计、技术改造、机械修理等方面的能手,还兼任厂工会宣教委员多年。1952年,他把家眷从老家接到汉口,租住汉口民主一街一间小屋。经人介绍妻子后来到纱厂当了工人。1956年1月2日,其妻生下一男婴,这就是傅中望。而后还生了3个儿子:中亮、中彪和中强。

     也许爷爷和父亲的遗传基因对傅中望的影响,这孩子天生对木工和绘画特别感兴趣。五六岁时就喜欢钉锤、斧头、锯,在六角亭小学读五年级时,已经能为家里和邻居做柜子、凳子。此外,他还喜欢纸上涂鸦,连环画、国画,无师自通。在没有宣纸的情况下,他曾用白粉涂在白纸上画出了齐白石四条屏的神韵。

     傅中望的中学时代是在新华中学度过的。那是文革之年,宣传任务多,他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成员,主要负责布景制作;他又是校美术组成员,学校和社会的许多大标语都是他写的。当年青少年宫办美术班,学校推荐他去学习。到了美术班后,他才知道画画的基础是素描、速写,于是他如饥似渴地画石膏、静物、人像素描,画速写。这种基础学习对他日后学泥塑和考大学都起了重要作用。

     农村岁月

     1974年,中学毕业的傅中望响应号召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,他选择了回故乡,回到了他外婆所在的队__研子公社联丰大队杨家垱生产队。和他一起下乡的还有他弟弟傅中亮。虽然是回故乡,这小哥俩并没有得到任何特殊照顾,回乡不久便被派到五湖农场灭螺,兄弟俩一甩一天泥巴,甩得连手都扬不起来。灭螺回来后碰上"双抢",他俩曾和社员一起起五更睡半夜,割谷挑草样样干。在农村,傅中望经历了两年重体力活的磨练。苦虽苦矣,却使身体壮实起来。

     1975年,"批林批孔"在全国掀起高潮,这高潮也波及到杨家垱。生产队长听说傅中望能写会画,就把办大批判专栏的事交给他。中望喜出望外。接受任务后,他粉刷墙壁,用美术字写大标语,办图文并茂的专栏,忙得不亦乐乎。当公社党委书记张文波(后为黄陂县副县长)、大队书记等到杨家垱检查时,眼睛一亮: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还有高水平人才。张书记一锤定音:这个办专栏的小青年跟我走。傅中望到了公社后,画壁画,画学大寨远景规划图,修农具,修桌椅板凳,他样样干。当年,中央五七艺术大学一批著名雕塑家到黄陂搞教学试点,在县文化馆办泥塑学习班,公社推荐傅中望前往参加。当时辅导泥塑班的有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、司徒杰、郝京平、王福臻、朱达成等。在学习班中,大家除了学习泥塑技法外,就是命题创作,即向《收租院》学习,用泥塑展示村史、家史。在学习班,傅中望的美术功底最扎实,他的素描、设计、制作就像学过多年的老手。钱绍武当时就预言:傅中望是棵雕塑苗子,但愿有朝一日能进京深造。学习班成绩斐然,办起了政治色彩浓厚的泥塑展览。展览轰动县城,经媒体宣传,来自全国的参观者络绎不绝。

     学习班开拓了傅中望的艺术视野,也激发了他搞泥塑的兴趣。回到公社后,他也办了一个泥塑学习班,并在联丰大队办起了泥塑展。一个小小村湾能办起泥塑展,成为当年一大新闻,长江日报、湖北日报、人民日报均有报道。傅中望不仅抓组织辅导,也搞自己的创作,他的雕塑作品《木兰山下的怒吼》、《不干喝西北风吗》、《华主席送女务农》等,不仅参加了在武汉、重庆、北京展示的《黄陂泥塑、重庆工人雕塑展》,还在报上发表。

     人生转折

     1977年,傅中望返城,没有正式工作,后经湖北美院刘艺海老师的推荐,进了湖北省博物馆,主要从事文物复制工作。博物馆是个文化底蕴非常丰厚、文化氛围特别浓郁的地方,便让他在历史知识、考古知识上受益匪浅。这期间,他除了从事文物复制,还搞雕塑,主要雕塑作品有《千秋不朽匠人心》等。1980年,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。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。

     傅中望进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艺术系,由于他素描基本功扎实,又有经历过泥塑与雕塑的实践,创作与动手能力强,学习得也比较轻松。他所渴望的是得到更多的艺术营养,不仅在造型艺术上,还在文学、哲学、戏剧、音乐等多方面不断丰富自己。当年文艺界思想解放的大潮涌动,首都北京尤为活跃,不同流派的讲座、展览、演出层出不穷,傅中望一般都不放过。在这些课外学习中,他对各类知识兼收并蓄,尤其对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创新设计精神,对现代艺术大师马塞尔·杜尚的革命观念,对雕塑家布朗库西、阿普尔、享利·摩尔等人抽象的艺术式样等有潜心研究。加上学院教育,使他对艺术造型的多样性、设计的哲理性、视觉元素的选择性,均有很深的感悟。他曾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对不同雕塑材料进行摸索,如石材、木材、陶土等,他都进行过创作尝试。他的毕业创作《少女》荣幸入选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师生作品选》。

     1983年,傅中望毕业回到武汉,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省博物馆。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对民族雕塑的认识与理解,他曾历时三个月到敦煌、麦积山、云岗、龙门、大足等石窟进行考察与临摩。他还借鉴阿尔普的创作手法进行自己的创作实践,《跳》、《生命的使者》、《慧眼》、《鸡的王国》等4件作品能入选全国美展,无可争议地证明了他创作的实力。湖北美术院院长、著名画家唐小禾注意到这颗艺术新星,于当年10月将傅中望调到省美术院雕塑创作研究室,并委以副主任之职。

     进入雕塑的创作与研究领域后,傅中望对城市雕塑有一种使命感。他知道,对于一个城市,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,城市雕塑是不可少的。由他和美术院的项金国、陈育村、孙绍群组成4人雕塑群体应运而生,他们担起了城市雕塑的重任,仅在武汉他们就留下了一系列作品,如磨山楚城的《祝融观星》、黄鹤楼公园的《岳飞》、楚才园的诸多雕塑等,就是由四个人共同完成的。一时间,湖北雕塑界的"四条汉子"名驰遐迩。

     如今,傅中望的三个弟弟中,中亮是中望的助手,中彪从事电脑、无线电,中强毕业于湖北美院,现是一家雕塑公司的经理。傅中望在省博物馆工作时,与该馆考古专家张吟武(武大历史系毕业)相恋,1984年结婚。女儿傅吟现就读华师一附中,家庭非常和睦。